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数字赋能的医学教育创新模式探析
    徐晓巍, 唐琳, 归航, 马超, 李姣, 王辰
    2025, 45 (3):  161-166.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1215-01310
    摘要 ( 85 )   PDF(2216KB) ( 93 )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医学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资源优化重构、知识体系重塑以及智能化教学模式发展,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践案例分析,探究数字技术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考察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知识图谱的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医学教育模式,并提出数字赋能医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提出了一套面向数字赋能医学教育的创新框架,具体包括:①“教师-学生-知识-空间”关系的数字教育创新模式;②多层次、多模态的医学知识图谱构建;③智能化教学平台研发,实现教学模式与流程再造;④数字孪生技术形成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⑤基于胜任力导向的数字化临床教育模式探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未来应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多技术融合,构建医教产研协同发展的数字化医学教育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外科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与挑战
    陈健聪, 张昆松, 黄锡泰, 张赟建, 冯劭婷, 匡铭
    2025, 45 (3):  167-173.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529-00542
    摘要 ( 58 )   PDF(889KB) ( 55 )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外科学教学领域的应用变得日益重要。本文综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手术视频分析、手术机器人辅助、技能培训、临床思维培养、虚拟标准化病人互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知识图谱整合、多模态学习体验构建和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等外科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本文也探讨了伴随这些技术应用而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以及技术本身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I智能体赋能医科教师教学发展的个案研究
    柴桦, 闫昱江, 卿平
    2025, 45 (3):  174-181.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1114-01181
    摘要 ( 59 )   PDF(911KB) ( 61 )  
    针对医科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中对教师自主学习的支持和个性化辅导不足、教师教学发展活动以灌输式讲授为主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AI智能体在医科教师教学发展中的应用潜力。研究者设计开发了“华西小筑”AI教师教学发展助手(以下简称“华西小筑”),于2024年5至8月应用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中,对“华西小筑”的输出质量进行评价,并收集教师对“华西小筑”的使用反馈。以方差分析、雷达图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结果显示,“华西小筑”对13组医学教育相关主题提示词的输出质量评分[(24.92±2.56)分]优于文心一言[(21.84±3.08)分]等国内主流通用大语言模型(P<0.05)。雷达图显示,在输出的准确性、完整性、可理解性、意见明确性、专业适应性和创新启发性等6个维度上,“华西小筑”均有较好表现。在参与满意度调查的92名教师中,90名(97.8%)教师对于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中融入“华西小筑”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在参与“华西小筑”后续使用情况调查的16名教师中,只有4名教师在课后40天内继续使用了“华西小筑”进行复习巩固。实践结果显示,AI智能体较高的输出质量和教师较高的满意度,使其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医科教师教学发展的高潜力模式,但教师课后短期内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乐观。这提示我们应当重视加强医学教育相关专业领域AI智能体的开发、加强融入AI智能体的教师教学发展活动设计,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与数字素养提升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atGPT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蒋建发, 肖松舒
    2025, 45 (3):  182-186.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912-00954
    摘要 ( 51 )   PDF(863KB) ( 53 )  
    以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为医学教育发展和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分析了ChatGPT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包括辅助学习和决策支持、专业考试、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患者教育等,同时对其局限性和挑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为我国妇产科学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
    谢文加, 王筝扬
    2025, 45 (3):  187-193.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715-00736
    摘要 ( 54 )   PDF(911KB) ( 43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引入正在逐步重塑医学教育的面貌。近年来,以辅助诊断AI和生成式AI为代表,AI技术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得到了日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本文介绍了AI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辅助教学实施、辅助自主学习和辅助评估与反馈的应用进展,展示其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临床能力的精准培训与个性化培养,推动医师从传统学习向人机协同新模式过渡的能力和潜力。本文还对AI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数据安全、教育公平性、技术接受度和“医学+AI”交叉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挑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住院医师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巴宏军, 陈佳睿, 胡晗, 蒋小云, 李淑娟
    2025, 45 (3):  194-197.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1126-01215
    摘要 ( 54 )   PDF(805KB) ( 51 )  
    目的 了解住院医师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应用的看法、使用模式和潜在影响的态度。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使用自编问卷于2024年9至10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8名住院医师进行AI认知和态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109名(64.9%)住院医师表示愿意使用AI辅助学习和考试准备。70名(41.7%)住院医师认为ChatGPT能够有效满足其需求,112名(66.7%)住院医师认为AI生成的答案仍需进一步验证。在伦理问题和医学教育中AI使用政策的制定方面,93名(55.4%)住院医师支持制定相关指导方针。此外,96名(57.1%)住院医师认为AI将在改善患者护理质量方面对其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168名住院医师中有74名男性和94名女性,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性住院医师比女性住院医师更倾向于使用AI探索新的医学主题或进行研究[37名(50.0%)比25名(26.6%)],并更倾向于使用AI协助撰写学术论文[44名(59.5%)比37名(39.4%)],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住院医师普遍对AI在医学学习和研究中的潜力持积极态度,但也对AI的准确性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关注。性别差异可能影响住院医师对A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未来的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应当考虑制定相关政策,促进AI技术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手术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
    梁垚, 赵百伟, 李瑭, 刘卓炜
    2025, 45 (3):  198-203.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1212-01293
    摘要 ( 28 )   PDF(891KB) ( 23 )  
    随着现代手术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增加,传统外科技能培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培训需求。虚拟手术(virtual surgery,VS)系统突破传统人体模型和尸体等练习对象的局限,构建了高度仿真的手术环境,为外科培训赋予沉浸式体验,在医学教育中逐渐显露出独特优势。本文对VS在外科实践教学中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VS的发展轨迹、教学优势及其在不同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等,并对其未来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发做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工智能的线上学习平台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血细胞形态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李俊勋, 张帆, 李润钊, 程静, 谭红霞, 陈培松, 黄彬, 欧阳涓, 吕万革
    2025, 45 (3):  204-209.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1218-01329
    摘要 ( 31 )   PDF(839KB) ( 38 )  
    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线上学习平台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习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21名学生。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定量研究部分采用交叉设计,A组先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血细胞形态学学习,再进行显微镜学习;B组则相反。通过前测、平台学习后测和显微镜学习后测评估学习效果。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研究部分根据定量研究结果和观察情况对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访谈,并进行主题分析。结果 A组学生前测成绩为(60.10±10.44)分,B组学生前测成绩为(61.71±10.45)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A组学生线上平台学习后成绩[(83.71±7.75)分]高于前测成绩,显微镜学习后成绩[(93.52±4.29)分]高于线上平台学习后成绩;B组学生显微镜学习后成绩[(75.24±10.76)分]高于前测成绩,线上平台学习后成绩[(91.14±4.80)分]高于显微镜学习后成绩;A组学生线上平台与显微镜学习相结合方式的测试成绩高于B组学生显微镜学习后成绩: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实习学生认为线上平台学习资源丰富、学习高效且方便,满足自主学习需求。指导教师对该平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线上学习平台可以提供方便且高效的学习环境,能够提升血细胞形态的学习效率,可以作为血细胞形态学习的有效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管理
    1998至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规模与结构研究
    於金华, 龙锴, 吴幽幽, 夏修龙, 侯建林
    2025, 45 (3):  210-215.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1127-01220
    摘要 ( 29 )   PDF(1254KB) ( 21 )  
    目的 对1998至2022年我国临床医学专科教育规模与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为相关政策的评价与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分校分专业医学类招生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比较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998至2022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年招生总人数从1.1万人增至5.1万人,招生院校数从83所增至137所。202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3类院校(本科、高专、高职)中,高职院校招生占比达到51.8%;单点招生规模超过300人的高校为66所,超过1 000人的高校为4所;东、中、西部地区招生人数占比分别为21.3%、49.4%和29.2%。结论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临床医学专科教育规模较大。建议注重临床医学专科教育质量,实行地区差异化招生政策,着重优化西部地区招生结构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加强各省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重视医教协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改革与建设
    临床实习带教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罗艳婷, 姜伶, 周汉建, 董睿敏, 黎尚荣, 谢旭晶
    2025, 45 (3):  216-219.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319-00279
    摘要 ( 29 )   PDF(828KB) ( 24 )  
    临床实习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学团队针对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统称参培医师)开设的一系列临床实习带教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通过比较培训前后参培医师的操作能力、对示范技能操作者的技能评分和满意度评估教学效果。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课程结束后,培训教师对参培医师体格检查的评分高于培训前[(85.2±5.4)分比(67.1±12.6)分,P=0.001];课程结束后参培医师和培训教师对示范技能操作者的技能评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6±6.8)分比(85.2±5.4)分,P=0.277]。参培医师对课程总体满意度超过75.0%。参培医师带教的实习学生在教学满意度、教师正向反馈和教学效果方面“非常满意”的比例均高于未参培医师带教的实习学生[96.0%(24/25)比 66.7%(18/27),92.0% (23/25)比70.4%(19/27),92.0%(23/25)比63.0%(17/27),均P<0.05]。临床实习带教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课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实习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能力培养
    高校附属医院研究生医学基础科研技能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价
    禹晓童, 宋妍, 薛丽香, 黄琛
    2025, 45 (3):  220-224.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402-00342
    摘要 ( 30 )   PDF(846KB) ( 16 )  
    针对高校附属医院的研究生开设医学基础科研技能培训课程有助于夯实其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提升创新能力,为其日后开展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研究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的医学基础科研技能培训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团队、教学模块3个方面阐述了基础科研技能培训的设计与实施,通过课程成绩、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显示,2022—2023学年选修本课程的54名研究生中,11名(20.4%)学生成绩等级为“A-”及以上,其余学生成绩分布在“B”和“B+”。 在回收的54份有效问卷中,分别有52名(96.3%)和50名(92.6%)学生认为本课程有助于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8名(88.9%)学生认为科研培训课程对课题实施具有很大帮助。参与师生座谈的26名学生中,22名(84.6%)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给予了积极评价。结合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结果,本课程应当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适时更新。高校附属医院研究生医学基础科研技能培训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和素养,适当的课程革新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教学
    三年制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陈星宇, 李楠, 赵田地, 孙博, 王济东, 王皓, 徐飞, 王俊杰, 江萍
    2025, 45 (3):  225-229.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624-00644
    摘要 ( 18 )   PDF(841KB) ( 10 )  
    放射治疗师在癌症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是为了培养放射治疗师而设置的,学生实习教学尚未统一并处于探索阶段。为了培养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本研究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教学。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选择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治疗科实习的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放射治疗技术专业42名学生中实施。实习结束后,学生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考核成绩分别为(92.06±6.28)分和(91.52±7.47)分,带教教师对学生放射治疗新进展了解和科研学习情况评分分别为(4.36±0.28)分和(3.46±0.58)分。学生对实习教学的满意度评分为(4.62±0.47)分,95.2%(40/42)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得到提升,40.5%(17/42)的学生认为放射治疗质量控制能力得到提升,31.0%(13/4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科研能力。实习教学有助于提高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但放射治疗质量控制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生教育
    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与招生情况分析
    张雪原, 唐功政, 宋咏烨, 吴子婧, 贾金忠
    2025, 45 (3):  230-234.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607-00572
    摘要 ( 18 )   PDF(851KB) ( 12 )  
    目的 分析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与招生情况,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与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通过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和招生院校的官方网站信息,收集并整理2021至2023年23所招收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校数据,对招生规模、院校和导师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3所院校共有全科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78名,其中,男性导师占比56.4%(44/78);45~59岁导师占比56.4%(44/78);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导师占比84.6%(66/78);正高级职称的导师占比92.3%(72/78);西南和华东地区的导师数量较多,占比均为21.8%(17/78)。在招生方面,2021至2023年共招生100人,西南与华南地区院校的校均招生人数较多,均为7人,西北地区院校招生规模最小(1.7人);导师招生(研究)方向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内分泌与代谢、心血管病学等专科方向为主,但总体较为分散。结论 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院校数量少,招生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协调,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建议从国家、院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已有招生资格的院校招生(尤其是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挥标杆作用),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与人才资源配置,规范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评估
    基于Delphi-AHP法构建医学情境模拟课程实施质量评价工具的探索
    王佳玉, 史霆, 徐玲玲
    2025, 45 (3):  235-240.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40116-00058
    摘要 ( 40 )   PDF(845KB) ( 30 )  
    目的 构建情境模拟课程实施质量评价工具。方法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邀请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临床学科背景的医学情境模拟教育的10位专家为函询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工具的各级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 2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为0.975,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43、0.117(P<0.01)。最终形成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的情境模拟课程实施质量评价工具。层次分析结果显示,三级指标各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01,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结论 本研究科学构建了情境模拟课程实施质量评价工具,可以为情境模拟课程实施的评价和指导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