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长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以Z学院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23,40(6):102-107.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23.06.017. [2]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364(7):75-81. [3]徐志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654(7):86-89. [4]杨冬.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23,168(2):1-11. [5]李杰.创新驱动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J].职大学报,2021,144(5):73-78. [6]齐文娟,王雪纯,徐松美.立德树人导向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现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J].才智,2022(21):113-115. [7]吴凡,汪玲.加强新医科内涵建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J].中国卫生资源,2023,26(1):1-8. [8]杨国兴,郑宏香.“医教产研”协同育人的本质内涵和实践路径——基于新医科建设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23,496(1):37-42.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5-48. [10]刘伟宁.新工科背景下“互联网+”大赛高校双创项目培育体系的构建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2):150-152. [11]尹冬雪,姬江涛,李心平.“互联网+新农科”助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2021(37):17-19. [12]刘志兵,曾琴.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23(4):53-61.DOI:10.13839/j.cnki.hae.2023.4.007. [13]颜新新,贺银娟.学科竞赛对青年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分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2):130-132.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43. [14]方悦,王瑞华,冯祥,等.医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特质、创业态度、创业倾向的调查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7):5-6. [15]郭芬.“互联网+”时代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69-70. [16]王龙,崔爱惠.医药类高职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04(2):165. [17]王紫云,王丹,李文康,刘莲,等.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大创项目”认知及参与度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2):42-43. [18]戴品怡,陈淑珍,王宇松.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5):746-749. [19]周星宇,江希望.“新医科”下高校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6):26-33. [20]李腾龙.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培训指导研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5):75-77. [21] 张静,李辉,刘莹.高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某医学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情况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6):10-11. [22] 丁月华,张明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2(2):101-106. [23] 王晓东,宁鹏飞,李永乐,等.学科融合视角下基于“互联网+医疗”大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3,44(09):100-103. [24] 陆增辉,俸翰超,韦祎,等.基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视角的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模式研究[J].公关世界,2023(4):96-98. [25]赵恒.职教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成因及改革路向[J].教育与职业,2016,878(22):19-23. [26]吴维.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63-67. [27]刘桂香,马长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20):70-74. [28]蒋丽君.以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1-75. [29]打造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四川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7,135(5):2. [30]木肖玉,钱祉祺,李芸焜,等.依托“一流”学科的高分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22):105-108. [31] 尹怡, 杜陵江,李忠明,等.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医工融合引领跨学科科研创新——四川大学医工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与学科,2023(3):13-20. [32]朱晓宇,何锦涛,刘健.“双创”背景下构建医学专业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419(5):60-64. [33]张婧婧,赵国靖,李校堃,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医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新探索[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8):622-625. [34]张婧婧,蔡琳,李校堃,等.生物制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65(1):27-28. [35]盛振文.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4):18-23. [36]李邦海,邬元娟.“双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意图探析——以山东协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9):54-58. [37]刘爱军,李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与思考——以陕西地方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3): 92-96. [38]齐松.“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质项目培育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3):53-59. [39]顾金辉.加快我国药物创新发展的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2023,32(20):2009-2012. [40] 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41] 李凤林.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6-8. |